寄语: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让我们一道在基层奋斗中系好第一枚扣子,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2018年7月,我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编办的安排下来到谷城县紫金镇青湾村履行大学生村官义务,不仅荣幸地成为市委编办驻青湾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更担任了青湾村党支部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从此开始了两年的基层“墩苗”经历,在各级领导以及278位村民的呵护与教导下,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系好了人生的第一枚扣子,完成了从一名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到一名真正的村干部、扶贫干部的蜕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交流这两年多以来经历与感悟,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扎根泥土,在努力适应环境中深入人民群众。
有这么一段话描述基层的干部:“我们基层干部应该像乡间的泥土,让群众踩着感到踏实,捧着闻到馨香,平时乐于亲近,离别了还要揣进怀里,带到远方。”想要做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泥土味”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身上还带着满满的书生气,经历过许多尴尬与误解,但是,就是在一次次不断地适应环境、深入百姓中,“泥土味”慢慢取代了“书生气”,我也渐渐融入了人民群众广阔而宽厚的大地中来。
(一)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自己在梁家河下乡时,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五关”的历练才成长为梁家河的大队书记。同样,我作为一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刚来到青湾村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时间适应期:夏天只要往地里一走,身上露在外面的地方就被蚊虫咬了密密麻麻一层包;下队走访时,走不习惯山路,一开始还扭到了脚,从此一到走山路就犯怵,要是赶上冬天下雪地面结冰更是寸步难行,有的地方只能狼狈得坐着滑下去;冬天水管冻破,半个多月没有水,每天都要走好远到老乡家借水用。面对这样的困难,乐观面对是最好的克服方法;被蚊子咬了,我就穿上长袖长裤,晚上拿起电蚊拍在房间里拍蚊取乐;山路不好走,一有空就我往山上爬,爬得上去,想尽办法也要下来……通过不断地苦中取乐,我也更多开始关注山里美好的事物,这里有城市所没有的清新空气和璀璨星空,在不断探索挖掘新的美好的过程中,我逐渐适应并爱上了这里的生活。
(二)适应与群众的交流方式。要想深入到群众中去,在与群众沟通时掌握合适的交流方式至关重要。一方面,尽量使用方言老百姓沟通,这样能够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加亲切,更加乐于接受我们。第二方面,要从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老百姓的传统思维就是不露富,在我们每年的测算收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在了解了他们的这种戒备心理后,我们入户走访时往往不开门见山说明来意,从拉家常入手,问问老乡家的鸡今年又抱了几窝、羊又下了几个崽、地里收成怎样,问问他们的身体如何、子女工作近况,用接地气的语言慢慢让他们卸下心理防线,下步的开展工作就会很顺利。最后,就是多入户,多走访,在这两年中,我走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并熟悉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无论是村委会附近,还是对面山头十里山路开外的农户,只要有机会,我就往他们家里跑,从混个脸熟到熟悉得像一家人,多接触是拉近距离的唯一方法。也正是这样,青湾村的老乡们从尴尬生分地叫我“领导”,开始亲切地叫我“小王”,每每听到老乡这样叫我,我的心里就感到很温暖,油然而生出一种成就感。
(三)适应扶贫的工作方法。扶贫工作不仅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更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在这两年的不断地学习中,我也积累了一些扶贫工作的经验。一是配强一套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桥头堡”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培养后备干部,为贫困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二是谋好一个产业,在贫困村的发展中,一个合适的产业必不可少。在选择产业时要坚持小而精,不能大而泛,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效益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产业能落地,能起效,能带动,能持久。三是营造一股风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要和扶志结合起来,在贫困村营造致富光荣的风气对于整体脱贫至关重要。“志”如何扶?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迪弗洛在她的著作《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在我的观察中也发现,小额无息贷款、产业奖补等方式比简单地发补贴能够更有效地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
我们村有个贫困户叫李必才,早些年,他由于身体原因没办法出门打工,只能打些零工度日,收入达不到脱贫标准。2014年,他被纳入贫困户,却又过上了得过且过的生活,养成了“等靠要”习惯,村里不少人在背后都说他是“懒汉”。结对帮扶以后,驻村第一书记看到他年纪不大,还有劳动能力,觉得他养蜂比较适合,就带领我们有意识地与他聊天加以引导,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思想工作,李必才看到村里其他贫困户都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务工渐渐生活好了起来,他也坐不住了,向我们提出了养蜂的想法,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他还是十分犹豫。为了让他安心发展,我们为他申请了市委编办产业帮扶资金2000元的借款让他购置蜂箱开始尝试,并和他一起研究养蜂技术,在田间地头、山野树林,我们一起抓蜂王、放蜂箱、赶天敌,有时候凑到一起就是大半天。终于,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李必才的养蜂产业渐渐上了道,目前已经达到了27箱,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养蜂“大户”,村里的百姓都对他刮目相看,不少人向他学习养殖经验。
在激励机制的影响下,老百姓心里勤劳致富的种子才能慢慢生根发芽,从而取代“等靠要”的思想。
心向阳光,在坚持摆脱浮躁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贫困村扶贫的两年中,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自己的状态可能会有一些波动,有时难免会有“歇歇脚”、“划划水”的浮躁心理。真正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要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把基层工作当做锤炼党性、磨砺心性的重要途径,在对自己初心使命地不断叩问和坚守中践行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摆脱“走过场”思想,踏踏实实为民服务。在我驻村工作满一年时,市委组织部到村检查选调生驻村工作,座谈以后,领导们指出我在谈论青湾村时经常用“他们村”这样的字眼,而很少说“我们村”,从这看出了我还没有“主人公”的心态。这件事使我印象深刻,也不断鞭策着我一定要把“走过场”三个字拿掉。那年冬天,一场降雪让整个村陷入瘫痪。一天,村民蒋广海突然晕倒在家,他家在半山腰,救护车上不去,情况十分危机,得到消息后,我赶紧招呼几个年轻人赶到他家,用40分钟就把他抬到了5公里外的村委会,外面的气温接近零下十度,但我全身却汗湿了。在医院推他去见医生的时候,他拉住了我,说:“谢谢你小王”。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从那以后,大到帮助村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疫情期间送去防疫物资,帮助贫困户子女填报高考志愿,小到帮村民卖鸡蛋,卖土豆,每一件事,我都把他们当亲人对待,一心一意为他们谋福利、做实事我也把青湾村当做了自己第二个家,心里的“他们村”真正变成了“我们村”。
摒弃“混日子”行为,扎扎实实履行职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加上扶贫工作,我们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加班是常态。尤其面对基层乡村干部能力不足,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没有头绪、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挺身而出,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要摆脱眼高手低的“高学历”的自负,把遥控指挥变成亲力亲为,把得过且过变为精益求精,甩开膀子,沉下身子,在基层发展、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为今后的可能面对的更大挑战积累经验。
拒绝“假把式”做法,老老实实开展工作。在基层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法,个别干部作风漂浮,他们有的处处留痕坐而论道、有的不顾实际机械照搬、有的高调门瞎指挥。面对这些行为我们要坚决地说不,并对照初心使命,查一查自己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要充分发挥出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时刻要求自己多一点亲民意识少一点冷漠心态,多一点实干上的真招实招,少一点言语上的花拳绣腿,当老实人,做老实事。在独善其身的同时,也要敢于讲真话、说实话,敢于提出批评意见,与大家一起把基层工作做实做细。
汲取养分,在不断学思践悟中总结治理经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标定了十四五期间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我们长期工作于此的基层,不仅是党员干部经受实践磨炼,切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我们长期从事的基层工作,不仅是保持稳定的前沿阵地和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更是国家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战场。作为一名选调生,我们肩负着密切干群关系、稳固基层基础的重要使命,更要通过不断学思践悟总结基层治理中的经验方法,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选调”力量。
强化引领,推动落实。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作为行政末梢和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社区和农村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党的引领在基层治理中更是要充分发挥统筹全局,推动落落实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二是要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作为“神经末梢”中最活跃的“机体细胞”,担负着将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的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制度,建好用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并对其进行统揽整合、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当前,我国社会仍处在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部分堵点、痛点问题也在不断制约着基层的改革与发展。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治理能力不足。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区域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对于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虚化。二是基层任务繁重,人员严重不足。当前,基层尤其是乡村治理能人难寻现象凸显,“有了好政策,没有执行者”的尴尬在农村常有发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大到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小到纠纷调解,高压力与低收入让农村青年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层治理能力。三是容错机制不足,阻碍担当作为。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难免会经历风险和挑战,也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误。当前基层工作中仍然存在层层落地、层层加压的情况,对基层工作搞“一刀切”,对基层干部“零容忍”“严打板”。这样所谓的“高压态势”引发了个别干部“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消极心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激情。
靶向破解,形成长效。找准问题之后,如何进行破解尤为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模范典型。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推广各地基层治理先进经验,树立榜样典型,如青和居、百步亭等基层治理典范,通过互学互鉴、交流参观等形式强化基层治理意识,优化基层治理方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方式。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减轻基层负担。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管理模式。要不断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不断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三是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担当作为。对基层干部要把握好“追责”与“容错”的关系,慎言“追责”,多讲宽容。在规范好“可容”与“不容”红线的基础上,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敢担当中创造新业绩,在善担当中展现新作为。以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为大胆创新、埋头苦干、勇于担当的干部保驾护航。
有这么一副对联令我印象深刻,“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虽然我的工作生涯才刚刚开始,但是不可否认,在青湾村的两年“墩苗”经历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呼唤着有着新作为、新担当、新贡献的干部,很荣幸能够和各位优秀的同志们一起在新时代努力奋斗,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共同为襄阳市襄阳打造“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开启“一极两中心”建设新征程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子晨,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018届本科生。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曾获青马工程培训班优秀学员。2018年考取湖北省选调生,现工作于湖北省襄阳市,担任襄阳委编办驻村工作队员,谷城县紫金镇青湾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支部委员,获得2019年襄阳市精准扶贫先进工作队、2020年襄阳市时代新人说-决胜襄阳奋斗有我主题演讲比赛三等奖、2020年湖北省决胜小康,奋斗有我全省百姓宣讲大赛二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