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丫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去向:新疆伊犁昭苏县第一中学
一、萌芽:从“被照亮”到“成为光”
我来自大山,儿时支教老师的到来,为我打开了看世界的窗,让我怀揣走出大山的梦想,踏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生活让我深知知识的力量,也让我萌生出支教的想法,想把曾经收获的爱传递下去。
二、抉择:以青春之名,答时代之问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爱心社团的志愿服务,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更坚定了支教的决心。得知学校有许多支教团成员前往各地奉献青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幸运入选。面对他人对我专业不对口的质疑,我深知这是与国家同频共振的选择,毅然踏上前往新疆昭苏县一中的支教路。
三、实践:三尺讲台的“双向成长”
初到学校,我面临身份和专业的双重挑战。为了让学生接纳我,我结合食品专业知识,给他们讲奶制品的制作和营养,引发了他们的兴趣。此后,我用生活实例和网络资源,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生相处中,我努力成为他们成长的“同路人”。玛合帕丽同学起初在课堂上羞涩躲闪,我课后和她谈心,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她勇敢举手。慢慢地,她变得自信,成绩也提升了。作为排球社团指导老师,我引导孩子们团结协作,当他们在联赛中夺冠时,眼中的光芒让我无比欣慰。
四、感悟:比“offer”更珍贵的,是“看见”
支教近一年,我收获了三份“特殊offer”。一是国家给予的信任,让我明白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意义;二是学生们的成长,课上主动发言、课下问问题的学生增多,社团里他们积极展示进步;三是自我的蜕变,从“跨界忐忑”到讲课比赛获奖,把“我能行吗”的疑问,变成“我做到了”的底气。
五、给学弟学妹的三点建议
一是用“体验”代替“空想”。择业时不要局限于专业对口,多去实习、支教、做项目,在实践中找到热爱的事。二是把“国家需要”作为“职业坐标”。青年应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相连,在基层、边疆等地展现担当。三是别怕“从头开始”,永远保持学习状态。即便专业不对口,只要勇于尝试、不断学习,每个新起点都是成长的机会。
最好的“心动Offer”,是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看见自己的脚印与时代的脉搏同频。愿我们都能以热爱和行动,书写精彩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