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鹏程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硕士
毕业去向: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恭喜您被录用为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正式员工。”手机屏幕上跳出这行字时,我怔了许久,一时恍惚。这是一条迟来数月的消息,也是一个让我彻夜难眠的喜讯。
我是燕鹏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2024年9月起,我与大多数毕业生一样,踏上了充满不确定的求职之路。在西农七年的本硕时光,赋予我扎实的专业学识,也坚定了我将党和国家培养转化为实干奉献的决心。然而,仅凭热忱寻找心仪工作,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一、求职起点:在一次次尝试中蓄力
2024年9月19日,我的线下秋招正式开启。我满怀期待地前往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参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宣讲会,却发现能投递的岗位寥寥无几,现场求职者却摩肩接踵。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招聘现场,虽感压力,却尚未气馁。
10月中旬,我一周内四次往返西安,奔波于中国广核集团的面试与体检,最终却未能如愿。直至10月底,我再未收到任何面试邀请。自我怀疑与沮丧一度涌上心头:“是我不够优秀吗?这条路选错了吗?”
进入11月,就业压力日益真切。我决定,只要出现合适机会便立即签约。11月8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双选会上,我继续广泛投递。幸运的是,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向我递出橄榄枝,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offer并完成签约。
若故事到此结束,便少了后来的精彩转折。在征求家人、朋友与师兄师姐的意见后,大家一致建议我将此作为保底,继续追寻更心仪的机会。我也意识到,既然已有保障,更应勇敢向前,朝理想offer全力奔赴。
二、重整行装:在反思中寻找方法
获得保底offer后,我全力投入后续求职,却仍屡屡受挫。在此期间,我系统梳理了自身经历,重新审视简历内容,不再简单罗列“做了什么”,而是突出“解决了什么问题、体现了哪些能力”。我主动请教导师与就业指导老师,学习往届学长学姐的简历经验,尝试从企业HR视角优化表达。
为提升面试表现,我反复练习自我介绍、岗位匹配与职业规划类问题,对着镜子打磨表达;为增强逻辑与应变能力,我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场景;针对公司背景类问题,我深入研读企业文化、战略规划与社会责任报告,做到有备而去。
在点滴积累中,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三、逆风前行:在坚持中遇见转机
2024年11月,我收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的笔试通知。11月16日笔试,11月28日通过线上初试,12月18日在西安完成线下复试。随后是漫长的等待……春节过去,新学期开始,录用通知依然杳无音信。但经历数十次挫折后,我已能坦然面对:“尽力而为,便无遗憾。”
2025年5月9日,我突然收到“递补录用通知”。那一刻,我反复阅读每一字句,百感交集。但我深知,这份机会并非侥幸,而是无数个深夜努力积累的成果。
四、理性选择:在取舍中明确方向
求职过程中,我也曾收到其他单位的offer,有的薪资更高,有的岗位更稳,有的离家更近。面对选择,我最终坚定地接受了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的录用——一个兼具国企平台与行业前景的地方。
常有人问我为何选择这里。我的答案是:这不仅是一份安稳的工作,更是我专业知识与职业理想的最佳结合。环境工程的学习让我深知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昆仑能源的主营业务正与此紧密相连。我愿在此践行所学,为这一愿景持续努力。
选择本无对错,唯有适不适合。
五、感恩前行:每一步都算数
我始终相信,失败从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成功的伏笔。求职之路充满未知,但每一次尝试、每一份积累、每一回面试后的认真反思,都是通往“心动offer”的必经阶梯。
感谢母校与学院七年培育,感谢导师屈广周副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失落时给予鼓励的家人、朋友与同门,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今天的我,终于能自信地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迎接新的职业旅程,也准备好继续做那个迎风奔跑的少年。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踽踽独行的自己,以及即将踏上求职之路的学弟学妹。愿你们也能早日觅得心之所向,奔赴属于自己的山海。
浮云蔽日终不悔,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