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故事

【2025】我的“心动offer”(基层就业篇)| 微芒成炬:一个定向西藏就业者的青春答卷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4  浏览次数:

孟云雁

林学院/2021级森林保护专业

毕业去向:定向西藏就业

图片

一、签约时刻:在笃定中锚定方向

2021年夏天,父亲陪我走进教委办公室签署“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笔尖落下的那一刻,19岁的我以“建设者”的身份,与祖国边疆定下五年之约。

高中时,援藏支教的何老师曾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的笑,他们的歌,是一个温柔的宇宙,我想帮他们找到这小屋子关不住的生命自由。”那些关于雪山、林海与孩子们眼睛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埋进了我心底。填报志愿时,西农“到边疆去”的号召让种子萌芽。当我看到森林保护专业定向西藏的选项时,忽然明白,我的“植物学笔记”或许能成为高原生态的注脚,我的“昆虫标本”或许能点缀雪域的林海。

二、攀登之路:在努力中寻找答案

四年前,我曾忐忑地问母亲:“我是文科生,靠政策和民族加分才被录取,万一学习跟不上,不能毕业怎么办?”母亲只是说:“尽力就好,至少拿到学位证吧!”那时的我不会想到,这个不安的起点,竟成为我逆袭的开始。

大一的化学课是我的短板,元素符号如天书,有机化学小测屡屡不及格。记得某个在8教走廊背书的凌晨,蚊虫在腿上咬出连片的包,我边抹花露水边默写苯环结构式。我用最笨的方法追赶,反复看课堂回放,坚守自习室,甚至是硬背题目。当在第7遍终于推出A物质的合成路径时,我第一次觉得“我能行”。随着专业课增多,背诵与努力使我占据上风,《森林生态学》课程甚至拿到满分。从二等奖学金到一等,从励志奖到国奖,从“担心毕不了业”到“站上领奖台”,我终于明白,起点从来不是终点。

在传统科研竞赛中,我未能获得高水平奖项,但我的“科研”深深扎根于大地与山林。在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与团队成员翻山越岭,布设近20个昆虫监测点,累计完成2万5千余号昆虫鉴定和部分标本制作,获黄龙山管理局高度赞扬;在海拔3200米的甘南草原采样时突遇冰雹,我们躲在小车里瑟瑟发抖,却笑着讨论明天的行程;为处理8000余条林业有害生物原始信息,我通过多方渠道寻求帮助,撰写的工作报告被省林业局采纳……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实践,让课本上的“森林保护”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责任。

三、微光成炬:在服务中看见意义

作为支部组织委员,我圆满完成49名同志的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党务助理,我细致整理文件档案;作为村主任助理,我们在郭管村成功举办5场惠老活动。特别是在“银发照相馆”活动中,我们凝聚社会力量,招募到出版社老师作为志愿者。参加“三下乡”行动时,我主要负责新闻稿撰写。反复观看郭家河村村长的讲话视频后,我真切地感受到郭家河村对外界的期待、对瀛湖枇杷的骄傲。此前,我很少听到被采访者如此直接热烈地表达宣传诉求。这种来自一线的真实诉求,让我终于明白文字的力量,它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连接基层与外界的桥梁,能让乡村的期待被听见,让人民的奋斗被看见。后来,我们不负使命,获得了中国青年网的关注与报道。

四、雪域来信:在远方看见信仰

坦白说,最初选择“定向西藏”,多少有些“去哪里都可以”的随缘心态。但西农四年的培养,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我了解到更多西农人与西藏的故事。有人在阿里改良苹果,有人在林芝参与支教,有人在拉萨引种油菜……从关中平原到雪域高原,“八百里秦川”和“雪域沃土”的深情对话,跨越2600多公里,从未停止。我曾读到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一句话: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西藏不需要匆匆过客,而要像乔木那样,把根深深扎进高原冻土。

今天,我的行李箱里装着两样东西,一份泛黄的定向协议书,一枚闪亮的林学院徽挂坠。它们时刻提醒我,选择边疆不是一时热血,而是用专业本领兑现承诺,用五年青春书写答卷。

五、致后来者:你的答案,藏在行动里

上周路过8教走廊,看见学弟学妹背书的身影,不禁想起四年前那个在蚊虫叮咬中苦读的凌晨。原来,成长从非某个瞬间的顿悟,而是无数“笨功夫”的积累,就像舞蹈室里反复练习的拉丁舞,报告厅里磕绊的演讲,驾校里总放不下的手刹……每一个不完美的开始,都在等待坚持赋予它意义。

同学们,无论选择科研、基层还是创业,真正的光芒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果你也向往更辽阔的天地,不妨把目光投向边疆与基层,让自己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

一切值得奔赴的远方,都始于一次勇敢的选择,和千万次坚定的前行。此刻,行装已备,目的地是2600公里外的雪域高原。愿你也带着西农的微光,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成为照亮时代的火炬!